<source id="d3t50"></source><source id="d3t50"><menu id="d3t50"></menu></source>
        <video id="d3t50"></video>

      <source id="d3t50"></source>

      1. 歡迎訪問延吉市龍鶴殯葬服務有限公司網站!    

        搜索
        搜索
        imgboxbg
        延吉市龍鶴殯葬服務有限公司
        /
        /
        中國朝鮮族傳統喪祭禮儀

        殯葬動態

        資訊分類

        中國朝鮮族傳統喪祭禮儀

        訪問量:

                歷史淵源 : 14世紀末,高麗國士大夫改革派們從中國引進儒教禮書《朱子家禮》(也稱《文公家禮》),佛教的國教地位開始動搖。李朝成立后,太宗12年(公元1412年)下令全國效仿《朱子家禮》,成宗16年(公元1485年)正式頒布《經國大典》,全面實行推崇儒教,排斥佛教的政策。從此,包括喪祭禮儀在內的國家的一切禮儀,都推行中國儒家的禮儀。在實行儒家喪祭禮儀幾百年的歷史過程中,還摻和朝鮮民族很多傳統習俗和理念,逐步形成朝鮮民族自己的喪祭文化。

                朝鮮族喪祭制度的沿革,按時代可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史前到統一新羅時代,以本土理念為主,特點是土葬為主,火葬為副;第二階段是高麗時代,以佛家思想為主,特點是火葬;第三階段是李朝時代,以儒家思想為主,特點是土葬;第四階段是近代到現代,進入西方的宗教思想,東西方的各種喪祭制度并存。古代的朝鮮族先人們很崇拜人骨,認為人骨有靈氣,人死只要保存好其骨,就可以和死人繼續同氣感應。統一新羅時期的寺剎文書中,有“納骨墓”和“骨壺”的記載,可以看出,那個時代佛教火葬制度中,有的骨灰還是要埋葬保存的,那以后的儒家土葬制度的全面實施,與要完整地保存人骨的理念不無關系。隨著儒家思想的深入人心,人們普遍認為:祖先是根,子孫是枝葉;根安于地下,枝葉才茂盛;根被燒焦,枝葉就枯死。這是古人反對火葬,提倡土葬的基本理由。朝鮮族傳統喪祭禮儀的基本理念是儒家的“孝道”思想,認為:父母去世,雖死如生,倍加行孝。由此,實行了一系列嚴格的喪葬制度和祭祀制度。中國朝鮮族的先民,多是在1850年以后,自朝鮮半島遷入到中國東北地區定居的,經過100多年的歷史沿革,逐漸發展成為當代中國的一支少數民族。中國朝鮮族在朝鮮半島的本源地比較廣泛,他們帶到中國來的喪祭習俗,也按地方大同小異,他們在中國特定環境下共同生活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中國特色的朝鮮族喪祭禮儀文化。

                文革以前,中國朝鮮族基本上還是實行從朝鮮半島帶過來的傳統喪祭制度,村村有“香徒月”、“喪輿契”之類的民間相助治喪組織,座上大人(村里最高年長者)嚴格監督村里舉行的每次喪祭儀式,以此,治理家風、端正族風,保證民族傳統代代相傳。文革開始,朝鮮族傳統喪祭文化中最先遭殃的是喪輿(朝鮮族傳統葬禮中的運柩工具,別名:香徒),各地的喪輿都被當地的造反派當成“四舊”燒毀(后來以簡陋的運柩牛車來代替),喪祭制度也大為簡化,禁止一切所謂迷信色彩的程序。此后,在當時落后的經濟條件下,各地的朝鮮族居民們,逐漸習慣上了一切從簡的這種喪祭制度。文革結束以后,80年代開始,國家提倡火葬制度。初期,大部分朝鮮族人在感情上很難接受這種殯葬制度??墒?,隨著社會的發展,朝鮮族人還是接受了火葬制度。實施火葬制度是時代進步的象征,中國朝鮮族傳統喪祭禮儀完全可以與新的“殯葬管理方法”結合,發揮出更積極的作用。但是,中國朝鮮族傳統喪祭禮儀沒有得到社會的應有的重視??墒?,中國朝鮮族的尊重父母,崇拜祖先的理念是根深蒂固的。改革開放已經30年有余,中國朝鮮族在城鎮的居民還是頑強的保存下來了一些可行的傳統喪祭習俗,有的山村葬禮中已經恢復使用喪輿,很多傳統喪祭習俗正在逐漸恢復當中?;緝热?本材料以父母喪為例,按照傳統喪祭禮儀的基本程序,分段進行說明。說明中盡量避免了煩瑣的程序和深奧的理論,采取了簡單易行的、曾經普遍習俗化的程序。

                中國朝鮮族傳統喪祭禮儀主要包括:(一)初喪; (二)安葬; (三)祭祀。

                (一)初喪

                (1.1)屬纊:病人臨終時,家人守護在其身邊,注意聽取其遺言,病人彌留,將一小塊棉絮放在病人鼻底,若棉絮不動,斷定病人已死亡?,F在,病人死亡,由醫生診斷確認,開具一份死亡證明書。

                (1.2)收屍:病人已經死亡后,由親人用手輕輕撫摩死者的臉部,讓死者安然閉上眼睛。而后,醫生用消毒的棉花球堵塞死者的口、鼻孔、耳孔和肛門,蓋上面帛。在上房間的西墻邊靠南的地方安放屍床(俗稱“七星板”,是用170多厘米長、30多厘米寬的木板做成,因木板上繪有如同北斗七星的七個圓圈,故得此名),把遺體移置在屍床上(頭部朝南),用被子鋪蓋遺體,拉上一道屏風遮蔽遺體。屏風前面擺設小靈座,上面樹立死者神位或遺像,擺上簡單的酒和飯食,并且點燃蠟燭和香火?,F在,農村依然保持此習俗,病人在醫院死亡,不設屍床和靈座。

                (1.3)使者飯:在一個大盤子上放置三碗使者飯、三杯酒、三只草鞋和三枚硬錢幣,把這個大盤子放在上房門外臺板上,意義在于慰勞前來認領死者的“冥府使者”。三碗使者飯,一日三恭?,F在,農村依然保持此習俗。

                (1.4)皋復:也叫招魂,由一名平時與死者的關系比較親近的男子,站在院子或屋頂上,雙手持著死者的上衣,朝西北方向揮動著衣服,先呼喊死者姓名或俗稱,再喊聲“襖-伽(ga)幾伽奧!”(意為“把衣服拿走?。?,如此連喊三次,最后喊聲“襖包-襖包-襖包?。ㄗ?lsquo;復-復-復!’演變的招魂叫法,意為‘回去原來的地方。’)”。招魂意義在于招呼離開軀體而游蕩在空中的魂魄重新歸附到死者的軀體里,希望死者能奇跡般的復醒過來(表示挽救死者盡到最后一次努力)。招魂過后,把招魂用的衣服保管好,安神祭后燒毀?,F在,此習俗依然不衰。病人在醫院死亡,在病房打開窗戶輕聲招魂。沒有招魂,一般視為對死者沒有盡到責任。

                (1.5)孝服:招魂過后,死者仍不復醒過來,喪主便換穿孝服,死者的長子為喪主,其他家屬通稱為喪制,死者的旁系親屬通稱為服人。喪主身穿麻布孝袍,頭戴麻布孝冠,腰系草麻繩孝帶,腳穿麻鞋或草鞋。喪主換穿孝服后,一同陪喪主站在靈座前開始哀號,以哀號聲向全村通報初喪?,F在,除了個別山村以外,基本上不穿孝服,喪主也和其他喪制、服人一樣,只戴喪章,以示戴孝。

                (1.6)哀號:也稱號哭,在朝鮮族的喪葬和祭祀當中,死者的家屬和親屬中有兩種不同的哀號規范。死者的直系家屬,即喪制們哀號時要號出“哀高,哀高”之聲,死者的旁系親屬,即服人們哀號時要號出“哦咿,哦咿”之聲?,F在,農村喪禮中,依然保持此習俗。在城鎮喪禮,一般不提倡哀號。

                (1.7)發喪:由喪主和護喪人(喪禮的主持人)商議決定喪期,由司書人員書寫訃告,通知外地的親屬和親友。護喪人掌管一切喪禮事宜。喪期一般定為三天、五天、七天。出殯忌諱雙日,意為死亡之兇事不要成雙。從這一天開始,直到出殯那天,喪家里不生火做飯(防止遺體受溫腐爛),由左右鄰居供食。在舉辦喪事其間,喪家的人和客人可以去左右和前面的鄰居家,但習慣上忌諱去后面的鄰居家,“后”意味著下一次,對后面的鄰居不吉利?,F在,親人死亡,訃告基本上用電話來傳達,一般喪禮,第二天就結束,也有當天結束的。很多傳統忌諱已經基本不存在。

                (1.8)小殮:也稱殮襲,給遺體穿上壽衣以后,包裹、捆綁的程序,由村里的年長者負責施行。施行人為死者凈面,洗澡,穿上壽衣,戴上冥帽,戴上幄手(遮掩手背的一塊白布,其一端系在手腕上,現在一般以白線手套和用一打棉線來代替),穿上冥襪(現在一般以白線襪子來代替),行飯含。壽衣一般是特制的,也可以是死者生前珍惜的民族禮服。飯含是死者口中放入米粒的程序,用柳木勺,分三次將米粒放入口中。放入米粒時,自第一勺起,依次叫“百石”、“千石”、“萬石”,然后再放進三枚硬錢幣,依次叫“百兩”、“千兩”、“萬兩”,這樣作,意義在于為死者備足將在冥府用的口糧和費用。飯含完畢后,矯正口形,用一塊棉花片和帛布掩蓋死者的整個面部,用一條長有4米左右的整幅白布緊緊包裹遺體,再用白布帶(俗稱絞帶)分別捆綁肩部、腰部、下腿部等三處(也有捆綁五處的,也有捆綁七處的,捆綁時不打死結,以絞擰的方式固定),包裹的遺體下鋪墊地衾,包裹的遺體上鋪蓋天衾,而后放回七星板上安置?,F在,此習俗依然不衰,代表朝鮮族喪禮文化的一種標志性習俗,程序多有調整。

                (1.9)大殮:就是入棺。朝鮮族的棺材呈矩形立方體。棺材的長度約有180cm左右;寬度約有50cm左右;高度約有40cm左右。入棺時先把地衾鋪墊在棺底,把包裹的遺體放入棺材里,調整姿勢,而后,用死者生前的衣褥和喜愛的東西填置空隙(有條件的地方用樺樹皮包裹遺體,認為樺樹皮有防腐功能),然后入棺的遺體上鋪蓋天衾,上天板(棺蓋),打隱釘封棺,鋪蓋柩衣,安放在堂中?,F在,山村土葬的地方依然保持此習俗。城鎮實施火葬的地方已經不使用棺材,用殯儀館提供的裝尸袋來代替。

                (1.10)銘旌:顧名思義銘旌是寫入死者功德的旗子,銘旌的材料是整幅二米多長的紅布,上面用白色涂料書寫死者的謚號、本貫、姓氏等。男性的謚號一般寫“學生”(這已經不僅是字,也含有傳統文化內涵,應該寫繁體),女性的謚號一般寫“孺人”。例如:死者是男性、金氏姓、本貫是金海,那么,他的銘旌上就寫《學生金海金公之柩》(以此類推);死者是女性、李氏姓、本貫是全州,那么,她的銘旌上就寫《孺人全州李氏之柩》(以此類推)。銘旌寫完以后掛在屏風上,出喪時作旗幡,舉在靈柩前引路;下棺時鋪蓋棺材上,一起埋下?,F在,此習俗依然不衰,銘旌規格上多有調整。在城鎮火葬的地方,已經不使用旗幡銘旌,現用銘旌材料是,寬30厘米左右,長150厘米左右的紅布條,寫法同上,用白石筆或白粉筆來書寫,殮襲結束后鋪蓋在包裹的遺體上,一起火化。

                (1.11)祭桌:大殮結束后,撤下小靈座,屏風前擺設祭桌。祭桌上擺設祭物的分類順序一般來說;第一行是飯湯類,第二行是副食品類,第三行是魚肉類,第四行是果品類(可以調整)。祭桌上明太魚不可少,禁忌狗肉、刀魚和桃子。祭桌的最內側中央樹立死者的神位或遺像,神位旁邊放置魂帛(死者魂靈的憑依物,用苧麻布或白紙折疊而成),祭桌也稱謂正式靈座。祭桌的前面再放一張“上酒桌”,吊唁和祭奠時恭酒用?,F在,此習俗依然不衰,程序和內容多有調整,魂帛一般不設。

                (1.12)成服:大殮結束后,喪制們換穿喪服:男喪制們都身穿麻布喪袍,頭戴麻布喪冠,腰系草麻繩喪帶,腳穿麻鞋或草鞋;主婦(死者之婦或喪主之婦)和其他女喪制們都解下頭上和身上的飾物,身穿麻布喪袍,頭戴麻布繩喪圈,腰系草麻繩喪帶,腳穿麻鞋或草鞋;服人們一律戴喪章,男的戴左胸前,女的戴右頭上。換穿喪服后舉行成服禮,一同在祭桌前哀號一陣?,F在,除了個別山村以外,基本上不穿喪服,喪家人不管喪主、喪制、服人,一律戴喪章,男的戴左胸前,女的戴右頭上;前來參加喪禮,女的盡量穿白色民族服,男的盡量穿黑色西服。

                (1.13)吊唁:成服禮結束后,開始接待吊唁客人。男喪制們都出屋,拄著喪棍站在院子里迎接前來吊唁的客人。父喪時,拄竹杖;母喪時,拄柳木杖,當吊唁的客人走進院里時,男喪制們立即放聲哀號。吊唁的客人們一律從正門走進屋里,客人一到門前,屋里的一同立即起身放聲哀號。此時,護喪人在祭桌邊主持,喪主和女喪制們都站在上房間哀號,服人們則站在正屋哀號。吊唁的客人進屋之后,默默地走到祭桌前,斟上一杯酒,向祭桌上的死者的神位或遺像跪三拜,再和喪主及喪制、服人們各對跪一拜,說些安慰的話,護喪人把酒倒在推酒缸里。吊唁客人退屋時,便把賻儀金交給喪家人,喪家把收到的賻儀金一一記錄在《受恩簿》里?,F在,農村喪禮吊唁習俗基本沒有變,程序多有調整。城鎮喪禮吊唁活動基本上在殯儀館告別廳進行,程序按國家通用的吊唁程序為準。

                (1.14)守靈:喪主自從穿孝服起,全天不能離開靈柩,夜間也在靈柩前坐著守夜。子時簡單上凌晨奠。親屬和親友們陪他一起守夜?,F在,此習俗在農村依然盛行。在城市,把遺體保管在殯儀館遺體保管箱以后,一般不安配守靈人,以守侯在家擺設的靈座來代替,程序多有調整。

                (1.15)上食奠:早晨上朝奠,中午上午奠,晚上上夕奠;朝奠見日上酒上食,午奠正午上酒上食,夕奠落日上酒上食,意義在于雖死如生,給死者一日恭三餐。祭桌上給死者上飯、上湯、上菜,擺上勺和筷子,在哀號聲中喪主和主婦出來祭桌前,給死者斟酒跪三拜,拜畢退下。護喪人宣布止哭,在祭桌前開始作照看死者用餐的動作,而后,侍立在祭桌旁邊等候片刻,意義在于等候死者用餐完畢,最后,端來一碗水恭上。護喪人再斟上一杯酒后,指揮屋里的所有人一起跪三拜,本餐上食奠結束。每餐上食奠程序都差不多,每餐上食種類可按死者生前愛好所定?,F在,農村依然保持此類習俗,城鎮有的家庭也保持此類習俗,不過為了不驚動鄰居,不發出哀號聲,祭奠在默默無聲而嚴肅的氣氛中進行。

                (1.16)夜奠:在即定的出喪日凌晨子時舉行,意義是送冥府使者和死者一行上永久路儀式。祭奠由護喪人主持。祭奠開始前,先把三碗米飯恭上,每碗飯配備勺和筷子。子時一到祭奠開始,護喪人便半開上房門,宣布;“冥府使者入席!”,隨即,屋內的所有人立即放聲哀號。在眾人的哀號聲中,首先是喪主夫妻出來斟酒三杯,并向祭桌上的神位或遺像跪三拜,拜畢退下,護喪人把酒都倒在推酒缸。其余的喪制和服人們均按輩分的順序,以此類推。特來吊喪的客人們也可以敬酒磕頭。斟酒跪拜全部結束以后,護喪人再宣布;“開飯插匙!”,隨即,屋里鴉雀無聲。護喪人在祭桌前開始作照看人家用餐的動作,而后,侍立在祭桌旁邊等候片刻,意義在于等候人家用餐完畢,最后,端來三碗水恭上。護喪人再斟上三杯酒后,宣布;“一行上路!”,屋里的所有人一起跪三拜,夜奠結束?,F在,農村依然保持此類習俗,城鎮有的家庭也保持此類習俗,但是,不提倡號哭,允許自然哭,控制哭聲,程序多有調整。

                (二)安葬

                (2.1)掘壙:就是挖墓穴,由村里的相助治喪組織負責完成。葬地要在村里允許的公用墓地范圍內選址。傳統觀念的所謂風水寶地的簡單標準是“山環水抱”之陽坡,就是說,西北方以山丘環繞著,東南方以河川包圍著的山坡,傳統認為這種地方必有神氣。葬址決定以后,北邊修后土(小祭壇),擺設酒和簡單的食品祭祀土地,而后,開始挖墓穴。墓穴一般是長度2米左右、寬度60厘米左右、深度80厘米左右為宜。墓穴的坐向一般以墓穴面的長中心線與東南方向的最高山峰成一條直線為準,意義在于;沿著那座最高山峰的方向繼續走下去,就會到朝鮮半島的死者的故鄉,表現中國朝鮮族先民們的落葉歸根之愿望,是中國特色的朝鮮族喪祭文化之一面?,F在,此習俗在山村依然不衰,程序按地方多有調整?,F在鄉鎮區域普遍盛行把遺體火化以后,埋葬骨灰盒修墳墓的習俗,而這種習俗與過去土葬的習俗有很多相似之處。因此,過去掘壙時的一些老習俗依然具有現實價值。              (2.2)發引:就是出殯,是朝鮮族傳統喪葬禮儀中最隆重的儀式。出殯日早晨,朝奠結束,把棺材裝入喪輿(朝鮮族傳統葬禮中的運柩工具,別名:香徒)后,舉行發引祭,讀發引祝文,喪主行發引禮。起靈后抬夫(抬喪輿的人,在喪輿兩邊各站一列或兩列,分五排…)們抬起喪輿上下顛動兩次,以表示行拜,而后,指揮人搖動銅鈴起唱挽歌(香徒歌、喪輿哨哩),抬夫們齊聲應唱,抬著喪輿跟著銘旌開始行走,一路上挽歌不斷。若是好喪(老人長壽而終),遇橋梁、山崗或遇死者親戚時,抬夫們便以路費不夠為借口止步不前,直至喪主跑過來用錢和酒來滿足抬夫們的要求方走(向壽終老人討取祝福錢之寓意,認為這種錢很吉利)。在文革期間,中國朝鮮族葬禮中一律禁止使用喪輿,山村以運柩牛車來代之,城鎮以靈柩汽車來代之,葬禮大為簡化,禁止一切所謂迷信色彩的程序?,F在,改革開放已30年有余,有的山村葬禮已經恢復使用喪輿,很多傳統喪禮習俗正在逐漸恢復當中。

                (2.3)安葬:到了葬地,從喪輿里卸下棺材,解下銘旌鋪蓋棺材,再行簡單祭吊,由四人用布帶抬起棺材,頭部朝西北,足部朝東南下壙,調整坐向。喪主先用自己的衣襟接新土,撒在壙中棺材的四角和中央,謂之“五方土”,意為聚來東西南北中的靈氣。而后村里人齊聲動鍬添土埋葬。埋葬以后修圓墳,形狀半球形,東南邊修祭壇,立墓碑(墓碑可以不立,也可以葬后擇日而立,一般在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立碑,若有特因,可以在三三陽春、五五端午、七七七夕立碑。碑文一般用漢字,一般格式為;“故某某某之墓”,左邊寫“某年某月某日生”,右邊寫“某年某月某日卒”。),墳墓邊的后土修理好,每年清明、端午、秋夕掃墓時祭祀土地用,定位后不再移動?,F在,此習俗在山村依然不衰,程序按地方多有調整。在城鎮,遵守新的“殯葬管理方法”的前提下,很多傳統喪禮習俗正在逐漸恢復當中。

                (三)祭祀

                (3.1)虞祭:是葬禮結束后的第一個祭祀,有初虞祭、再虞祭、三虞祭。虞祭一般在家舉行,初虞祭是葬日當天下山以后日落之前舉行,初虞祭結束后喪家人可以脫下喪服。再虞祭是葬日后第一個柔日(乙、丁、己、辛、癸等偶日)舉行,三虞祭是再虞祭后第一個剛日(甲、丙、戊、庚、壬等奇日)舉行?,F在,很少見舉行虞祭,一般在安葬成墳后,直接在新墳前舉行安神祭來代替。

                (3.2)安神祭:也叫“慰靈祭”,葬日第二天重上新墳地舉行。上山時準備三個半熟粘糕餅、豆油、小平鍋和柴火若干,上山后在新墳附近點柴火,用小平鍋油炸三個粘糕餅,謂之散發油香味(意為向冥府發出信息,招來游蕩在空中的親人的亡靈,曾經有位先民留遺言,冥府沒有油類,只要油香味飄來,他就知道家屬來祭祀他,立即過來享祭物。)。三個粘糕餅炸熟以后恭上祭壇上,一同跪三拜,意義在于安撫亡靈,祈禱死者冥福。傳統安神祭中不斟酒、不哀號?,F在,此習俗有所不同,一般在安葬成墳后,直接在新墳前舉行安神祭。在新祭壇上擺設簡單的祭物之后散發油香味,從喪主開始,喪制、服人各按輩分順序每人斟酒跪三拜,安神祭結束后,把招魂衣服、喪章等燒毀。在城市,殯儀館為了方便死者家屬,在山坡上專門修筑了很多祭壇,遺體火化以后,死者家屬以骨灰盒或遺像代替靈座,在祭壇上直接舉行安神祭,程序多有調整。

                (3.3)小祥:周年祭就是“小祥”。死亡日的前一天晚上落日之際,在家舉行夕前祭,死亡日子時舉行凌晨祭,死亡日的白天上墓所舉行墓祭?,F在,此習俗依然不衰,程序多有調整。

                (3.4)大祥:二周年祭就是“大祥”,俗稱三年祭。祭祀的程序基本上與周年祭相仿。三年祭過后,把魂帛燒毀或埋葬,不再舉行下周年祭,服喪期結束?,F在,此習俗依然不衰,程序多有調整。

                (3.5) 清明祭:每年清明、端午、秋夕(中秋節)上山掃墓,現在端午可以不去。清明時準備一把鐵鍬,到了墓所動土之前,在后土上先祭祀土地。祭祀土地結束后,用鐵鍬輕輕整理墳墓(俗稱“加土”)。把墳墓整理好以后,在祭壇上擺設祭物,按輩分順序每人斟酒跪三拜。斟酒跪拜結束后,擇一平地圍坐,共享祭物(俗稱“飲福”),交流吉利的話(俗稱“德談”)?,F在,此習俗依然不衰。在城鎮光榮館里保管骨灰盒的人,這天把骨灰盒取出來,放在山坡祭壇上舉行祭祀,程序多有調整。

                (3.6)秋夕祭:秋夕(中秋節)時準備一把鐮刀,割除墳墓上長出來的雜草(俗稱“伐草”),其他祭祀程序與清明祭時相仿?,F在,此習俗依然不衰,程序多有調整。

        上一個 :
        上一個 :

        ? 2021 北京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備XXXXXX號-1  

        地址: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延吉市長白山路(宏豐嘉園)   24小時服務熱線:138-4477-3810      工作熱線 : 2324111  8388111

        中文字幕丰满乱子无码视频_中文久久字幕精品人妻_强暴人妻中文字幕_2021夜夜国产亚洲
          <source id="d3t50"></source><source id="d3t50"><menu id="d3t50"></menu></source>
            <video id="d3t50"></video>

          <source id="d3t50"></source>